观音文化是在较长历史时期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,反映部份群众愿望、要求和理想,表达部份群众的思想、感情和意志的民间、民俗文化。其范围十分广泛,其内容十分丰富,涵盖哲学、宗教学、考古学、医药学、建筑学、历史学、文学、戏剧、音乐、舞蹈、绘画、雕塑、工艺等众多领域,在人类历史长河中,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各项事业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。这里以留存世间的各种观音造像为例,足以说明观音文化的厚重底蕴。
留存世间的观音造像多达一百一十三种,其中,圣观音有十五种,观音菩萨有十种,千手观音有六种,不空王观音、水月观音(又称滴水观音、洒水观音)、白衣观音(又称延命观音)各有四种,马头观音、如意轮观音、渡海观音,自在观音各有三种,鱼篮观音(又名马郎妇观音)、送子观音各有二种,其余的皆为一种,有:十一面观音、杨柳观音、杨柳净水观音、持莲观音、不二观音、一如观音、合掌观音、普慈观音、蛤蜊观音、众宝观音、一叶观音、龙头观音、持经观音、不肯去观音、圆光观音、德王观音、游戏观音、叶衣观音、莲卧观音、能静观音、琉璃观音(又名垄见观音、氽来观音)、三面观音(又名游戏三昧观音),施药观音、多宝观音、青颈观音、威德观音、岩户观音、阿耨观音、无畏观音(又名阿么提观音)、六时观音、香王观音、多罗观音、吼狮观音、莲叶观音、持柳枝观音、白瓷观音、竹林观音、竹叶观音、持画观音、金刚妙法观音、净瓶观音、闻法观音、童子观音、数珠观音、金观音、铜观音、白玉观音、密修观音、大地红色观音、持印观音、日月观音、鳌头观音、准提观音、紫竹观音等。
观音是大乘佛教中的传说人物,进入中国后,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之气魄,接收了观音,融和了观音。大乘佛教前的小乘佛教唯真实的释迦牟尼佛而独尊,进入大乘佛教阶段特别是进入中国后,佛教主动学习儒道,学习中华文化,提倡三世十方到处有佛,在教理、教义、教制、教规等诸方面亦有革新和发展,因而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。原生于印度的佛教十三世纪初在印度消灭了,而中国佛教不仅扎根本土,还向日本、朝鲜、越南及其他各国传播,印度受其影响,到十九世纪后期佛教才再度复苏。大乘佛教时期产生的观世音,进入中国后则由“善男子”演化为“善女子”,隋、唐则完全女性化了,而且定型为非常慈祥、俊秀、典雅、飘逸的中华观音、东方女神!自那时起,观音更为世人所仰慕、所崇拜,各式各样的观音造像自然应运而生。可以断言,随着时轮的运转,健康的、美丽的、更多的观音造像将会不断面世,这是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之必然。